Menu
您现在的位置:
孤独症:走出认知误区,正确认识神经发育障碍
发布时间:2025-04-30 15:35:14

孤独症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障碍,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。医学研究表明,遗传因素是孤独症主要的致病原因,而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,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,外部环境的影响可能显著增加患病风险。

孕期环境对胎儿大脑发育至关重要。研究发现,孕期内感染风疹病毒、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,或接触化学污染物、农药等有害物质,可能干扰胎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进程。此外,早产、低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分娩期的不良事件,也可能对大脑早期发育造成不利影响,进而增加孤独症的发生风险。

目前,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。例如,氧化应激过程异常、重金属污染及空气污染等,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,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结论。

综合现有研究证据,可明确以下因素与孤独症发病显著相关:产妇年龄达到或超过35岁、妊娠高血压、孕妇超重以及孕期使用SSRIs类抗抑郁药物等。此外,产妇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、怀孕期间使用对乙酰氨基酚(退烧止痛药),以及父亲年龄高于40岁等,则被认为是孤独症的高危因素。

孤独症群体由于社交障碍,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。他们的某些重复性行为常常引发旁人异样眼光甚至恐惧心理,而他们自身却无法理解这种社交困境的原因。事实上,孤独症患者的社交功能存在固有缺陷,尤其体现在对社交情境判定和应对能力方面。普通人在社交互动中展现出的直觉判断力,如通过面部表情、肢语言和眼神交流来解读他人情绪,是他们的天然优势。

由于这些社交障碍,许多孤独症患者即使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,也会在工作环境中遇到障碍。例如,一位拥有化学、生物学双博士学位的孤独症人士,在社区只能从事清扫工作,无法开展正常的社会交往和专业协作。这种长期的社交隔离和挫败感,容易导致抑郁、焦虑和强迫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。

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