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您现在的位置:
解开精神科用药心结:别让顾虑绊住康复脚步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6:31:55

在门诊,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许多人紧紧攥着病历本,在诊室门口犹豫许久,终于鼓起勇气问道:“主任,这药我能不吃吗?听说吃了会上瘾,停不下来,还伤肝伤肾……”

我完全能体会大家心中的这份顾虑。精神科药物,例如抗焦虑、抗抑郁药,和感冒药截然不同。感冒药吃几天症状缓解就能停药,但精神科药物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起效,而且用药过程中需要规范调整。然而,“成瘾”“副作用”这些标签,就像沉重的枷锁,让许多患者不敢迈出治病的第一步。今天,我就把大家最担心的 3 个问题讲清楚,助你放下顾虑,安心治疗。

顾虑一:吃抗焦虑、抗抑郁药会“上瘾”吗?

先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:绝大多数正规的精神科药物并不会导致“成瘾”。

大家所担忧的“停不下来”,很多时候并非“成瘾”,而是“病情需要”或者“撤药反应”。以抗抑郁药为例,它的作用是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,像 5 - 羟色胺、多巴胺等,让失衡的情绪逐渐恢复正常。假如服用 1 - 2 个月后,情绪刚有好转就突然停药,神经递质会突然出现波动,进而可能出现头晕、心慌、情绪反弹等症状。这并非“成瘾”,而是身体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,就好比从台阶上慢慢走下来,而不是直接跳下去。只有少数用于短期镇静助眠的药物,比如某些苯二氮䓬类药物,如果长期超量服用,才可能产生依赖。但医生会严格把控剂量和疗程,一般不超过 2 - 4 周,绝不会让你盲目用药。

顾虑二:药物副作用太大,会伤肝伤肾吗?

“我怕吃药后恶心、头晕,更怕把肝吃坏了”,这是患者普遍存在的第二大顾虑。

其实,副作用并非“一定会发生”,也不是“会一直持续”。就拿抗抑郁药来说,部分人在服药的前 1 - 2 周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恶心、犯困等症状,但大多数人会随着时间逐渐适应。还有人担心“伤肝肾”,实际上,正规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,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、肝肾功能等情况调整用药剂量,并且会定期检查肝肾功能,比如每 1 - 3 个月检查一次。与“硬扛着不吃药,让焦虑抑郁拖垮身体”相比,药物副作用带来的风险要小得多。

我见过很多患者,因为害怕副作用,宁愿每天承受失眠、心慌的痛苦,也不愿意吃药。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,甚至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。要知道,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,本身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、内分泌紊乱,对身体的伤害远远大于可控的药物副作用。

顾虑三:是不是吃了药,就一辈子离不开了?

“我才 30 岁,吃了药是不是要吃一辈子?”这是年轻患者最常问的问题。

答案是否定的。精神科药物的疗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的。

如果是首次发病,且症状较轻,经过“急性期(2 - 4 周起效)+ 巩固期(3 - 6 个月)+ 维持期(6 - 12 个月)”的治疗,病情稳定后,医生会逐步减少药量,很多人都能够顺利停药。

如果是反复发病,比如抑郁已经复发 2 - 3 次,可能需要稍长的维持期,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要“一辈子吃药”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找到“最低有效剂量”,既能有效控制病情,又能减轻患者的负担。

关键在于,不要因为害怕“吃一辈子药”而拒绝治疗。就像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,只有先把病情控制住,才有机会慢慢减少药量。精神疾病也是如此,先让情绪稳定下来,才有机会考虑“停药”。

最后,我想对大家说:

吃药并不是一件“丢脸的事”,也不是“无奈的选择”,它是帮助你快速走出情绪泥潭的“有力工具”。如果你此刻还在纠结“要不要吃药”,不妨坦诚地跟医生说出你的顾虑。比如你说“我怕副作用”,医生可以为你选择副作用更温和的药物;你说“我怕停不了药”,医生会为你制定清晰的减药计划。千万不要让“顾虑”耽误了治疗,情绪好了,才能好好吃饭、好好睡觉、好好过日子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