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而情绪高涨,仿佛浑身充满能量,熬夜追剧、疯狂购物根本停不下来;时而又突然陷入低落消沉,躺在床上动弹不得、食欲全无,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。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这样的表现,这可能并非简单的“矫情”,而是双相情感障碍发出的信号。很多人对它误解颇深,将其视为“脾气差”“意志力弱”,实际上,它是一种常见且需要科学对待的心理疾病。早识别、早干预,就能有效控制病情。接下来,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为你全面解读双相情感障碍。
一、双相情感障碍究竟是什么?
双相情感障碍,俗称“躁郁症”。其核心特征是情绪在“躁狂期”和“抑郁期”之间交替发作,在这两个极端情绪状态之间,还可能存在情绪相对平稳的间隔期。
它并非是个人“想不开”导致的,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引发的疾病。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一样,双相情感障碍也需要科学的治疗和长期的自我管理。它并非“绝症”,但绝不能对其掉以轻心。
二、两大核心阶段症状,自查是否“中招”
1、躁狂期(持续至少1周)
情绪异常亢奋,自信心极度膨胀,仿佛自己无所不能,是世界的中心;
说话滔滔不绝,别人很难有插话的机会,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般跳跃,注意力难以集中;
消费失去理智,疯狂购物、盲目投资,或者熬夜工作、玩乐,精力旺盛得超乎寻常;
还可能伴随冲动行为,比如飙车、酗酒等,不顾后果地寻求刺激。
2、抑郁期(持续至少2周)
情绪持续低落,常常想哭,觉得生活毫无意义,未来一片灰暗;
睡眠出现严重问题,要么失眠,难以入睡,要么嗜睡,整天昏昏沉沉;食欲也大起大落,要么暴饮暴食,要么毫无胃口,体重因此出现明显变化;
浑身乏力,仿佛身体被抽干了能量,不想说话、不想出门,刻意回避社交活动;
内心充满自责和自卑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。
三、三大常见诱因,探寻疾病根源
1、遗传因素: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双相情感障碍或抑郁症患者,那么个人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升高。遗传就像一颗隐藏的种子,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芽生长。
2、环境刺激:生活中遭遇重大压力事件,如失业、失恋、亲人离世等,或者长期熬夜、作息紊乱,都可能成为诱发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的导火索。这些不良环境因素就像一阵狂风,吹乱了原本平静的情绪湖面。
3、生理因素:大脑中的血清素、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,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病理原因。这些神经递质就像是情绪的“信使”,一旦失衡,就会影响情绪的正常调节。
四、四大关键应对方法,早干预早缓解
1、及时就医确诊:一旦出现上述症状,千万不要硬扛,也不要自行判断。应尽快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,通过专业的评估和检查,明确诊断。专业医生就像精准的导航仪,能为你指引正确的治疗方向。
2、遵医嘱治疗:药物治疗是基础,常用的药物如心境稳定剂等,能够有效稳定情绪波动。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,不要擅自停药或减药,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反复。药物治疗就像给情绪这座“火山”降温,防止其突然爆发。
3、配合心理疏导:认知行为治疗、家庭治疗等心理疏导方法,能够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模式,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,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性。心理疏导就像一位贴心的心灵导师,陪伴患者走出情绪的困境。
4、生活方式管理:保持规律的作息,避免熬夜,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;适度进行运动,如跑步、瑜伽等,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,改善情绪;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,这些物质可能会加重病情。此外,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也非常重要,他们的关爱就像温暖的阳光,能给予患者力量和勇气。
五、这些情况,必须紧急干预
当出现明确的自杀念头、自残行为时,生命危在旦夕,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;
躁狂发作时冲动伤人、毁物,或者做出重大错误决策,如巨额借贷等,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后果,需要及时制止;
情绪波动剧烈,已经无法正常工作、生活,甚至出现幻觉、妄想等症状,说明病情已经比较严重,需要紧急治疗;
抑郁期持续超过1个月,拒绝进食、出门,身体状态越来越差,也需要尽快就医,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。
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在于“早发现、早治疗、长期管理”。它不是“性格缺陷”,而是一种需要被正视和认真对待的疾病。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类似信号,不要回避、不要歧视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只要积极治疗,患者完全可以和普通人一样,过上正常、幸福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