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四十余年调治精神疾病的临床实践中,我逐渐意识到,不少被诊断为“双相情感障碍”的情况,其深层问题往往源于身体内部几条关键通路的“壅堵”。若能有效疏通这些通路,恢复气血平衡与脏腑协调,往往能为病情稳定、甚至为西药的合理调整与创造重要条件。
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,这几条关键通路主要关联于“肝”、“心”与“脾胃”的机能状态。
曾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前来求诊,他在躁狂与抑郁两极之间剧烈摆动:情绪高涨时精力异常充沛,言语滔滔不绝,易怒烦躁;陷入低谷时则精神萎靡,自我评价极低,对生活失去兴趣。观其舌苔黄腻,脉象弦滑,综合判断为肝气长期郁结,郁久化火。肝火上扰心神则发为躁狂,横逆犯及脾胃,影响气血生化,心神失养则表现为抑郁,二者交替,形成恶性循环。
因此,我的调治思路并非一味追求镇静安神,而是着眼于系统性的“疏通”与“调节”:
● 首重疏肝解郁:当务之急是疏解郁结的肝气,清泻内生的郁火。如同为一间门窗紧闭、闷热不堪的房间开窗通风,让滞涩的气机恢复流动。内在郁热与压力得以释放,情绪的极端波动自然趋于缓和。
● 继而开窍醒神:肝火与体内痰浊交织,易上扰并蒙蔽“心窍”。此时需运用安神开窍之法,如同拨开心神外层的迷雾,使其恢复清明,重新统领情志。
● 根基在于健运脾胃:此为巩固疗效、防止复发的根本。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通过健脾和胃,增强运化能力,才能源源不断化生气血,濡养心神,从根本上提升情绪的稳定性与身体的耐受力。
这位患者经过数月以“疏通”为核心的系统调理,身体内在环境逐步改善,气机顺畅,气血充盈。睡眠质量、食欲及整体精神面貌随之好转,情绪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也明显减小。在此基础上,在精神科医师的密切监测下,他的西药得以开始谨慎、缓慢地调整。
回顾数十年临证经验,我认为双相情感障碍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动态平衡系统的严重失调。通过精准辨证,针对性地疏通关键环节,激发并辅助机体恢复其固有的调节能力,从而实现更持久、更稳定的身心状态,是一条可行之路。这个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的紧密配合、耐心与坚定信心,但前进的方向是清晰可见的。
中西结合,高效安全
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时,不仅注重药物对精神症状的调控,更将肝、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。根据患者体质特点,可选用枸杞、山药等具保肝作用的中药,或熟地、肉苁蓉等补肾药材配伍成方,亦可结合药膳食疗,循序渐进改善机体状态。
这类调理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,减少不良反应,还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。中西医结合,双管齐下,能更好地保障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。